《有的人》说课稿

时间:2025-08-22 10:16:11
《有的人》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的人》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的人》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在内容编排上此单元属于人生体验类,选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道理,诗中提炼了两个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xxx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朗读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是重点,化抽象的思维转为形象的表述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习《有的人》以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但如何深入诗歌,走进作者,对他们来说就有些困难.

目标定位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课文音频及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点拨诱导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内容.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2分钟)

(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13分钟,其中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四)形象描绘,走进生活

(8分钟,教师引导2分钟)

(五)自我小结,提升认识(2分钟)

(六)背诵全诗,积累名句(5分钟)

(一)情境导入(2分钟):

1,激情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生答: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

鞠躬尽瘁

2,写作背景介绍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1.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听录音朗读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

感情处理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到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

读出来对前者的恨,和对后者的爱等等

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

4,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5,点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6,全班齐读

7,重新组合诗歌内容,以不同方式的读,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设计理念]:"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本文又是适宜朗读的好教材,在学生朗读品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投入情感的体验,为下一情节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

课文内容重组后的朗读

《有的人》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此处隐藏9159个字……>

1、教学重点为:对比的写法。2、诗中的哲理性议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导入:

本来设计以介绍作者导入,后来觉得略嫌平淡。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临时改为郁达夫写的《悼鲁迅》导入。并故意不说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他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然后提问:悼念的伟人是谁?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关键是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的中对鲁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再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朗读中的感情倾向。之后学生齐读。提出思考题:

1、把《有的人》前四节中八处“有的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2、以上这八种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3、这两种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这三个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

学生齐读最后三节。提出思考题:后三节可以不写吗?

学生能很快反应:不行。后三节是写这两种人的结局。正以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会有不同的回报。后三节,诗人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歌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因为它揭示规律,使人明理,因此诗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点句的意思:

谁愿意做野草?你怎麽知道?他为什麽愿意做野草?

鲁迅愿意做野草。从他写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的含义是什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却,被人民唾弃。“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的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鲁迅)

思考:你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中悟出一个什麽道理?

学生总结:热爱人民的人流芳百世,鱼肉人民的人遗臭万年。

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提问:如果让你来读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怎样表达语气?提示:每小节上两句和下两句之间形成怎样的特点?

学生马上反应:对比。前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认为对前一种人,要表达出对他的憎恨和鄙视,后一种人,就是像鲁迅那样的人,应表达出崇敬、热爱。

再问,从副标题来看,本诗的写作目的在于赞颂还是在于批判。

学生明确:是赞颂。所以朗读时赞颂之情应更显着。

这样,我就以此为要求让学生朗读。请每组推荐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每一人读完请其他同学评点。要求做到:1、每一节诗都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两个方面的形象更鲜明,把正面衬托得更高。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人生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得时候,要有明显的语气差别。2、读出反复的修辞所形成的磅礴的气势。

目标明确之后,学生能在朗读和听读中掌握诗歌的特点:

一,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对比和反复。对比使两者形象更加鲜明,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节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气势。

二、学生知道了诗人写作的目的。感受到诗歌形象的鲜明,领会到诗人强烈的爱憎,了解了诗歌的主题。

评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和体悟,能准确到位地指出朗读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下一位朗读的同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得更到位。最后,教师评点,再次范读,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时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已不在刚开始的层面上。很动情地把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作总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阶级,深刻地揭露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动统治者必将被人民唾弃的真理。其实,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不只被唾弃,而是遗臭万年。

最后做一点延伸阅读《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过你读过的鲁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对鲁发表一点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评论他做人的品质,也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评点。

布置作业:选择鲁迅或臧克家做一点研究性学习,写成一篇小论文。

《有的人》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

本单元编选的5篇诗文均是励志类,它们虽然时代不同,体裁不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二、教法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为了表明教师对诗的认识与理解,我拿当下网络流行的“梨花”诗,与本诗对比,借以加强学生印象,并辩明是非。

三、学法

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点拨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领会这首诗的主题。

四、教学程序

首先我们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提问同学有关鲁迅的知识,重点介绍《自嘲》,从而引出这首诗《有的人》。教师配乐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自读,配乐诵读。然后从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方面进行学习,并总结这首诗对比写法。

《《有的人》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